在“2010重點汽車出口市場政策法規(guī)宣傳會”上,臺灣汽車零部件公司人士介紹了臺灣汽車零部件進入美國市場的經驗。
臺灣汽車零部件的外銷方式
臺灣汽車零部件的外銷穩(wěn)步增長,在1996年時超過了20億美元,發(fā)展到2008年已經超過了50億美元。
臺灣汽車零部件外銷主要通過兩過方式:一是OEM,即代工,主要有怡利、臺達、同致、徽昌生產的車電相關產品,主要銷往大陸和北美;東陽公司生產的儀表等塑料件主要銷往大陸;開億公司生產的鈑金主要銷往大陸;大億、堤維西、帝寶生產的車燈主要銷往大陸;能元、必翔、致茂生產的電池、電源管理系統(tǒng)主要配套電動車。另一種外銷方式是AM,堤維西、帝寶的車燈產品,耿鼎的鈑金等主要銷往歐美市場。
臺灣汽車零部件產業(yè)進入OEM供應鏈的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借由國外Tier1廠在大陸布局,引進資金,結合雙方優(yōu)勢,切入國際市場供應鏈;另一種是有著供應臺灣地區(qū)車廠的實踐經驗,并在大陸或者泰國設立生產基地,以配合度與時效性與各國Tier1廠互動。
汽車零部件市場需求特點及趨勢分析
近十年來,全球汽車零部件市場保持著穩(wěn)定增長的趨勢,總產值從2003年突破4000億美元以來,一路上揚,預計2010年將達到7500萬美元左右,年均增長幅度接近10%。
全球汽車零部件產值推移
與全球趨勢相反,美國本土汽車零部件工廠制造的產值在逐年下降,依賴海外工廠及進口的比例越來越大,向海外轉移的趨勢非常明顯,這給了海外工廠一個機會。
臺灣汽車零部件進入北美市場的經驗
從臺企多年的經驗來看,北美的客戶最希望來自產品之外的全方位服務。他們希望與OEM廠商維系長期的客戶關系,OEM廠商能具備共同研發(fā)能力并參與品質調整,同時還要求OEM廠商能夠提供:OEM客戶EDI資訊整合,工程技術支援,海外品質支援,海陸空運輸供應鏈管理,具備其他增值化服務如檢驗、清洗、組裝等多樣化服務。
與跨國企業(yè)相比,臺灣零部件廠商由于規(guī)模偏小,多數只能進入小宗的國際汽車OEM零部件市場,而且接獲國際客戶的訂單需要花費長達1-2年的時間來努力耕耘,供需、利潤無法平衡導致供應商無法有效地順利擴大經營。
盡管有上述多種因素制約,但臺灣零部件商依然能夠有效地融入國際市場。利用全球GOLP零部件營運平臺,能夠有效地利用系統(tǒng)連結CMAI、VMI來幫助臺灣供應商滿足大廠到當地倉管需求,透過系統(tǒng)連接Cargo、Smart的物流平臺有效呈現物流狀況以追從管理,透過系統(tǒng)整合建立溝通管道,讓客戶、LSP及供應鏈有效地溝通與掌控進度。此外,臺企還能提供客戶對臺灣供應商資訊化的要求,客戶可通過系統(tǒng)直接下單、預測、查詢生產以及物流進度和庫存狀況。
對大陸汽車零部件企業(yè)的建議
最后,這位業(yè)內人士對大陸汽車零部件企業(yè)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R&D能力,其次要具有掌握市場趨勢的能力,同時要保證足夠的產能和品質,以符合北美市場的認證標準,并以全方位的服務、良好的溝通與經營,來開拓北美市場,才可能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